法律援助
当前位置: 山东王保强律师事务所 > 法律援助 >
文章来源:未知 发布日期:2025-08-21 10:45
协商离职没谈拢后
公司开始了“花式操作”
禁止打卡、收回电脑……
遭遇此类情形
劳动者该怎么办
案情简介
2018年5月,黄某入职A公司,担任设计师。双方签订的最后一期劳动合同期限为2021年5月11日至2024年5月11日。
2022年9月,A公司以“架构优化”为由,口头向黄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,双方就如何解除及如何补偿进行了一系列协商,但未达成一致意见,随后A公司采取了禁止考勤打卡、收回工作电脑等行为,但未出具任何书面解除通知。
对此,黄某委托律师于2022年9月23日、27日两次向A公司发出《律师函》,要求A公司停止违法行为,恢复履行劳动合同,或出具书面解除通知并协商赔偿事宜。
A公司虽签收了函件,却分别于9月22日、27日向黄某寄出《通知函》及《二次通知函》,以黄某“自9月22日起无出勤记录”为由,声称其旷工,要求其限期到公司协商或办理主动离职手续,否则将解除劳动关系。
双方协商未果,黄某遂以要求A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为由,申请劳动仲裁。劳动仲裁委员会未支持黄某的请求,黄某不服,诉至法院。
法院审理
本案为劳动争议纠纷。经查,A公司虽对黄某提交的录音证据不予认可,但A公司确认曾于2022年9月就离职补偿与黄某进行协商,也认可录音中涉及的案外人系其员工,录音内容也确为劳动关系解除事宜。综合全案证据,法院认为黄某的举证已达到了高度盖然性的标准,而A公司除简单否认外,未能提供相反证据,故采信黄某主张的事实。
证据显示,A公司于2022年9月13日即以黄某被列入“优化名单”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意向,后因双方未能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而未果。黄某提供的工位照片、上班记录打卡视频、聊天记录等证据亦可相互印证,可以证实A公司通过收走办公电脑、禁用账号等方式致使黄某无法正常办公。
法院认为,在双方未就解除劳动合同达成合意的情况下,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合同或积极协商解决。A公司不仅未纠正不当行为,反而持续采取剥夺劳动条件等不当措施,且在黄某两次书面要求恢复劳动条件后仍拒不改正。该行为属于滥用用人单位权限,不具有合法性,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意图明显,依法应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关系。
据此,法院确认双方劳动关系自2022年9月22日解除,判令A公司支付黄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。该判决已生效。
案例说法
本案中,用人单位在未与劳动者达成解除劳动合同合意的情况下,实施禁止考勤打卡、收回工作电脑等行为,导致劳动者无法继续提供劳动,劳动合同无法正常履行,已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用人单位直接向劳动者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时,劳动者有权要求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。然而,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律责任,在与劳动者发生争议后,不明确作出解雇意思表示,而是利用其在劳动关系中的优势地位,通过将劳动者移出工作群聊、关闭打卡权限等隐蔽方式,达到逼迫劳动者离职的目的。此类变相辞退行为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,即便用人单位未明确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,仍需为其违法违规行为承担不利后果和相应法律责任。
由于变相辞退具有间接性与隐蔽性特征,不仅会给劳动者造成心理压力,更增加了证据搜集难度。因此,当劳动者发现自身可能遭遇变相辞退时,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,以书面形式要求其出具正式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并说明理由;同时,务必妥善保留考勤记录、沟通记录、工作交接记录等相关证据,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、诉讼等法律途径积极维权。
案例提醒,用人单位在行使用工管理权时,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。用人单位若确需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,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,否则将承担违法解除的法律后果。
法条链接
转载于公众号: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
【版权声明】: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